
1958年毛主席视察天津正阳春烤鸭店,街头鞋掉筐装,餐厅经理孟宪喜被问“你会炒菜吗”细节流传
天津的夏天有股闷热,尤其是1958年那阵子,城市里正赶着“大跃进”的节奏,钢铁、粮食、基建全都在拼。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的校园里那天上午人头攒动,毛主席一行刚走完校园,还在和高校的教授们探讨教育改革。他那会儿特别关心大学出人才,话说得透,随行的省市领导们都在琢磨,这到中午了,主席还要继续和专家们聊,去哪吃饭合适?有人提议去正阳春,说是烤鸭店口碑好,离得也近,大家都松了口气,毕竟饭桌上继续谈事,气氛也不会太紧绷。
正阳春门口那块匾额,毛主席刚一下车就盯了一眼,天津话里“正阳春”听着就透着喜气,他笑着说了句“正阳春这名字好”,本来紧张得手心冒汗的店员们一下子就缓过神来。厨房那边热气腾腾,毛主席非要进去看看,工作人员拦着,说厨房太热,怕他吃不消,他只说厨师最辛苦,得亲自去看看。厨房里的师傅们一时愣住了,一个劲儿擦手,脸也涨红了——这场面,真不是每天都能碰上的。毛主席随口聊了几句,没有官话,全是家常理短,“做饭不容易”“你们是后勤战线的功臣”,厨房里气氛立刻不一样了,师傅们笑着点头,心里头那点紧张就像厨房的蒸汽,慢慢散了。
转到二楼包间,烤鸭师傅老张亲自端上鸭子,激动得手都在抖。老张掏出个小本子,想请主席签个名。毛主席笑着接过,把名字写得干脆利落,没几笔,但老张后来逢人就讲,这本子他收了几十年都舍不得拿出来晒太阳。其实,天津地方志里头也记载着,正阳春烤鸭那几年生意火得很,有不少名人来吃,真要说那天的场面,还是毛主席签名最特别。
饭桌上最热闹的一幕还没开始。餐厅经理孟宪喜站在一旁,显得有点拘谨。毛主席盯着他,问:“你当经理几年了?”孟宪喜赶紧回,“一年多。”毛主席又顺势问了一句:“那你会炒菜吗?”这话说得像打趣,孟宪喜一时愣住,刘子厚省长在旁边笑出了声。整个包间里一下子松快了许多,孟宪喜也跟着笑,紧张劲儿全散了。其实,后来的职工回忆说,孟经理自打那天后,谁都不会再叫错他的职务,这问话传开了,成了行业里的一个“典故”。
烤鸭还没凉,楼下突然起了骚动,外头的声音越来越大。最先是有几个小学生认出了毛主席,回家说了,消息像蒸汽一样蹿得飞快。一传十,十传百,没多久正阳春门口黑压压一片,人头涌动。鞋掉了几十双,大人小孩挤啊挤,谁都不想错过这一眼。按天津市地方志的说法,公安局第二天专门设了失物招领点,光鞋就装了几大筐。很多老人提起那天都说,鞋掉了人没停下,说明那股劲头,天津人是真热情。
楼里一下子紧张起来,刘子厚下楼想疏散群众,可没人听他的指挥,大家只顾着抬头望楼上。刘子厚急得满头汗,回头一看毛主席,却还是那副不慌不忙的样子。他笑着对刘子厚说:“看来群众不听你的啊。”语气很轻松,刘子厚脸都红了。接着,毛主席出了个主意:“我到南边窗户这边向大家挥挥手,你们从北边准备车。”大家立刻明白了,“声东击西”的法子用得实在。毛主席在南窗一露面,楼下立刻爆发欢呼,街头的鞋还在地上,人的眼睛都在楼上。北边很快清空,车子悄悄开到后门,毛主席顺利离开。天津市公安局后来内部总结会上专门说过,这场“脱身战术”既安抚了群众情绪,又保证了安全,最重要的是,没有一个人受伤。
正阳春烤鸭店自那以后彻底火了。名字先是改成了“813食堂”,因为毛主席来的是8月13号,到了1972年又变成了“天津烤鸭店”。据天津通志记载,这家店的老员工一直把那天的故事挂在墙上,进门就能看到,成了餐饮行业的一个活标本。饭桌旁的那些对话、厨房里的手势、街头掉了的鞋筐,几十年后再提起来,还能让人记得每个细节。
有熟悉天津民俗的老人说过,1958年那阵子,天津的烤鸭店能招呼来几千号人不算稀奇,能让公安局第二天光鞋就收几筐,还是头一遭。烤鸭香气混着夏天的闷热、饭桌上的一句玩笑、街角人群的推搡,全都落在那个年份里,谁都能讲出一两个细节。至于孟宪喜,他后来偶尔和后厨师傅说起那句“你会炒菜吗”,总是带着点自豪和玩笑,大家听了,有时候就笑着拍拍他的肩,说:“这事儿……你一辈子都忘不掉吧。”
参考资料:
张明亮,《天津人物纪事》,天津人民出版社,2002年。
李振国,《毛泽东与天津》,中共党史出版社,2011年。
天津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,《天津通志·人物志》,天津古籍出版社,2015年。
《天津日报》档案部,《1958年毛泽东视察天津纪实》,馆藏内部资料。
配资网上开户论坛,股市杠杆软件,杠杆配资哪家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